

■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創作研究基地年會專訪黃海


科幻小說是一種需要具備未來社會的問題,科幻作家更需要一種超前的意識,他們往往能夠超越自身所處的時代,沖破時間空間的束縛,將讀者帶到一個未來的世界里。為人們提供一種關于未來的想象。
黃海的作品中就能體現出一種對于“未來的思考”甚至可以說是對“人類未來的思考”。


黃海的小說具有極強的文學想象力,而在語言的敘述和情節的設置上,即富于幽默感又懸念迭出,常常能夠吸引讀者進入他的小說世界,極大地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和科學求知欲。同時,他又能讓讀者在作家提出的哲學命題中深入思考,領受思想的啟蒙與教育,從而最大可能的彰顯科幻小說的魅力。
上文關于黃海先生作品分析的內容摘自《論臺灣作家黃??苹眯≌f——以《銀河迷航記》為例》論文。
作者:高亞斌,王衛英
在采訪剛開始黃老師就表達了自己對于首屆科幻基地年會的肯定,他有些許激動,多次提出年會中很多講話非常精彩。
專訪內容

我覺得目前的發展情況和過去的發展是差不多的。目前的情況比較不同的在于,臺灣的科幻比較偏向于“文”的方面。我們叫稱之為“軟性”的科幻,或者是說跟“奇幻”結合在一起這方面的創作較多,要說“硬科幻”的創作可以比較少人從事。這個“硬科幻”畢竟是要有一些理工類的背景,同時還要具備文學創作能力。只有這兩個能力結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創作出“硬科幻”方面的作品,這種類型也就是大陸所謂的“核心科幻”。
也不能完全這個么說,其實應該說是在科學幻想的基礎上夾雜了很多“文學性”,而“文學性”呢,又用科幻去表達了出來。那么在這種情況下,“科幻”的濃度就不像“硬科幻”這樣了。
就大眾來講,一般的“文學”讀者可能比較喜歡更加軟性的科幻,就像郝景芳(《北京折疊》的作者)的科幻在臺灣就可以出版,而我們直接把她的作品當成文學書來出版。就如同《北京折疊》,它表面上是一個偏文學性的作品,其中“科幻”的影子很少,但是一般的讀者很容易接受,也很容易閱讀,尤其是女性讀者。劉慈欣在2014年也到過臺灣進行訪問,他也了解,臺灣并沒有合適“硬科幻”成長的土壤。我剛才在會上也講到了,如果劉慈欣在臺灣成長,那么很有可能他也無法創作出《三體》這樣的藝術果實。

上一篇:中國科幻·群星璀璨丨今夕“何夕”
下一篇:中國科幻·群星璀璨丨"俠"影之謎